2025年6月2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重要通报,称内蒙古方面已于21日初步核实那尔那茜涉嫌高考学籍造假问题,也就是大家关注的“高考移民”疑云。这份权威通报回应了公众对那尔那茜高考资格及定向委培是否违规的质疑,成为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紧接着,包括腾讯视频和央视八套在内的多个平台,对热门古装剧《长安的荔枝》演员名单进行了修改,删除了那尔那茜的名字。这一系列动作引发了广泛争议。
6月21日和22日,央视八套的播出画面里,那尔那茜的名字突然被抹去,仿佛她从剧中蒸发了一般。然而,这种做法被不少业内人士和观众质疑为“侵犯著作权”。毕竟,即便那尔那茜存在高考舞弊的争议,她对该剧的著作权依然不可剥夺。只要她的形象和表演依然在作品中出现,剧方理应保留其署名权。否则,这种“删名”举动无疑是掩盖事实,欲盖弥彰,显得格外荒谬。
回顾事件的起点,6月6日央视新闻发布了明星高考祝福视频,其中包括那尔那茜。当天晚上,网友爆料称她利用内蒙古定向委培名额,涉嫌“高考移民”,对其入学时间线及录取流程提出质疑。随后,央视紧急删除相关视频内容,人民日报也同步撤下了涉及她的报道。更有网友挖掘出一张引发热议的饭局照片:上戏院长坐镇C位,那尔那茜的父母及亲戚紧密围绕,而负责内蒙古招生的宁才导演却被冷落在一旁。此举被解读为背后隐藏着强大势力,“定制规则”般为那尔那茜开绿灯。
展开剩余61%2008年那尔那茜的高考成绩也被曝光,仅179分(含全国二卷及少数民族加分),成绩之低令人震惊,却疑似凭借宁才导演开启的内蒙古委培渠道成功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尽管宁才出力,但在这张饭局照片中的地位明显卑微,进一步暗示那尔那茜家族背景深厚,依靠“关系”完成录取。事件发酵后,她本人试图保持低调,但网友不买账,甚至连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系列演员也受到牵连,多位演员纷纷“塌房”。
随着风波升级,6月17日,中国妇女报成为首个公开要求彻查此事的中央级官方媒体。6月19日,大象新闻提出三大疑问,要求那尔那茜本人回应。6月20日,大皖新闻报道,内蒙古教育厅称正在调查相关情况,但尚无结论。6月13日,记者还曾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厅长信箱咨询此事,得到答复称问题已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那尔那茜这个名字对许多娱乐圈外的人来说或许陌生,但随着励志古装剧《长安的荔枝》的火爆,她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这部剧因其积极向上的故事线广受好评,尤其是作为主演的她也因此走红。然而,随之而来的“高考移民”质疑,让这位来自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演员陷入舆论漩涡。
尽管事件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墙倒众人推”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一旦某人被污名化,便遭到全面抹杀,仿佛从未存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现代法治精神,也不尊重艺术作品的版权。那尔那茜对作品的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任何试图通过抹名来消除她存在的行为,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观众如果对演员或作品不满,可以选择不看,收视率低了自然电视台也会减少播放。但故意抹除人名的“遮羞布”操作,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还令人反感。本文观点明确:坚决反对高考移民这种破坏公平的行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那尔那茜演技的认可。反倒让我觉得,她或许更适合走演员这条路,而非以高考成绩为人生的标尺。
(全文完)
发布于:山东省
